初秋時節,走進安慶市宜秀區楊橋鎮,村容村貌整潔、農業產業興旺,目光所及皆是一幅幅欣欣向榮的鄉村振興畫卷。近年來,楊橋鎮上下堅定不移地發展產業,努力打造安慶城區的“菜籃子”“糧袋子”。
蔬菜大棚種出豐收“錢”景
當下正值各類蔬菜瓜果的采收旺季,在花山村蔬菜大棚基地,成熟的瓠子、黃瓜等正打包裝車運往果蔬市場,走進大棚里,各類果蔬長勢誘人,并即將進入成熟期。
2022年,花山黨總支以大棚種植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為基礎,積極爭取上級政策,實施蔬菜大棚基地鄉村振興項目,目前建有6座連棟大棚,總占地面積42畝。通過與農業公司簽訂蔬菜合作發展協議,對大棚進行提升改造,根據市場需求,合理安排應季的蔬菜的品種種植。
“2023年5月份辣椒上市以來,基本上每個月我們都是應季的蔬菜陸陸續續上市,保證5個大棚都能輪換菜品采摘,在秋冬時季,我們將利用好大棚保溫的優勢,種植一批越冬菜品,趕在春節期間銷售,發揮利益最大值。2023年以來,我們基地已銷售花菜6萬元、辣椒9萬元、瓠子1萬元,預計2023年全年蔬菜大棚年產值銷售預計額達25萬元,同時帶動周邊群眾務工20余人,平均每人每月增加收入約2000元左右。”花山村黨總支書記張翔介紹道。
林下經濟實現最大值
走進花山村的飛鵝頭林菌種植基地,菌農們正在給竹蓀菌種進行栽培,挖土、種植、施肥,一片忙碌的景象。“我們充分利用深林資源和林下空間培育喜陰的菌菇產業。你們看,新鮮的竹蓀采摘后可以馬上送上人們的餐桌。”義云合作社負責人方燚扒開掩蓋的草碎向我們展示一顆顆鮮嫩飽滿的竹蓀。“林菌種植在國內近年來才開始推廣人工種植,我們選擇種植竹蓀品種,是因其具有色美、味鮮、嫩滑、爽脆等特點,富含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活性物質、礦物質及維生素等,市價500元一斤,比普通菌類的價格高出許多,70天就可以出菇,能實現種植效益最大化。”
據了解,該基地已經與中國林科院亞熱帶林業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優化竹林撫育,提高畝產純收入,獲得了林下種植竹蓀用栽培菌棚實用型專利。目前,竹蓀種植基地已從最初的5畝擴大到20畝,帶動20余名村民就近務工,今后將根據市場需求還可繼續擴大種植面積。
套種模式高產增收
“從2019年開始,村里通過‘黨組織+合作社+基地+農戶’的模式,逐步做強黃金芽套種山核桃產業。”倉房社區黨總支書記張飛說。黃金芽茶葉套種薄殼山核桃項目成為倉房社區“一村一品”的閃亮名片,生態茶園也成為旅游觀光的打卡地。黃金芽和山核桃市場好、經濟價值高,套種模式既合理利用空間和資源,不僅能起到保持水土、涵養水源的作用,還能美化社區環境、帶來就業機會、增加集體收入。
倉房社區結合黃金芽套種山核桃項目,積極探索集茶園觀光、采摘、加工、品飲、銷售為一體的茶旅融合新業態,發展以茶葉、山核桃深加工、特色休閑采摘農業、花卉苗木等為主的立體農業,實現了“荒山”變“寶山”“綠葉”變“金葉”,推動產業“接二連三”,讓老百姓享受生態和產業雙重紅利。
“無用”之地長出效益
“原先這里是長滿茅草雜樹的荒山荒坡,如今成了鮑沖湖村水果基地,這幾年村里的變化真大!”在栗樹灣精品生態園務工的當地村民殷桂銀感慨地說。
2021年以來,鮑沖湖村將“栗樹灣精品水果采摘園”申報黨建項目,爭取了鄉村振興財政資金110萬元,對栗樹組的荒地荒坡進行復墾,把荒地荒坡變成了花園、果園。鮑沖湖村采取“村集體自主經營,集中規模種植”的模式,由鮑沖湖村黨總支整合土地120畝,村干部對果園劃片包干、責任到人,積極自主管園務園。2022年果園正式掛果,帶動村民務工60人,促進村集體經濟增收20萬元。
產業興則經濟活,經濟活則農民富。楊橋鎮立足基礎條件和資源優勢,著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繪就可持續的振興“藍本”,逐步實現了“村村有產業”“家家都創業”的富民目標。(李偉)